【養車其實唔難】車鏈小教室:「攝鏈」攻略
日期: 2024-11-20
2024-11-05
經驗豐富的電單車手對意外絕不陌生,身邊總有幾位車友、甚至自己也可能經歷過炒車派牌。無論技術如何高超,意外卻難以避免,機會率甚至比中六合彩安慰獎更加容易。「Dress for the crash, not the ride」,是頭盔王對各位車友最真誠的提醒,一件合適的保護裝備,絕對可以最大程度地將意外造成的傷害減至最少、甚至毫髮無損。
根據運輸處公開資料,2019年香港註冊的電單車數量達58,937輛,其中有2,678輛涉及意外事故,約佔總數的4.5%。這表示每100架電單車中,平均有4.5架會發生意外;每次意外的平均醫療費用更是高達10,000港元。另外,參考其他數據,如果以每位車手行駛100萬公里的情況作計算,遭遇意外的機率為高達6.8%,換句話即平均每行駛68,000公里就會遇上意外,絕對比中六合彩安慰獎更加容易。
無論是根據數據或常識,駕駛電單車風馳電掣固然令人嚮往,但相對而來的風險也絕對不容小覷,頭盔王再為大家整理以下根據意外得出的實質數字作參考,希望下次出車時,「貪方便」、「怕麻煩」不會再是大家拒穿保護裝備的理由。
電單車意外中,不同部位的受傷風險各有不同。以下是各身體部位在事故中受傷的機率和常見情況:
臉部及上顎是意外中受傷機率最高的部位之一,機率高達20%。尤其當司機佩戴只保護頭頂位置的半罩頭盔,遇事時臉部和上顎可能直接撞擊地面或堅硬物體,造成嚴重擦傷、面部骨折,甚至毀容。頭盔王就曾親眼目睹女車友被的士突然切線後「自派」,嘴唇觸地嚴重擦傷的畫面。這也是選擇全罩式頭盔的重要性,它可以將整個頭部和臉部都包起來,避免正面撞擊帶來的傷害。
其次高風險的部位是膝蓋及小腿,在意外中有16%的機率會受傷。當電單車派牌或撞擊時,車手的膝蓋和小腿往往會率先接觸地面,導致擦傷、嚴重的挫傷甚至骨折。穿戴護膝和有耐磨功能騎行褲能提供額外緩衝,減少關節和骨頭的受傷風險,特別高速滑行或翻車時,這些裝備可以有效保護雙腿。
手部、腳掌及腳踝在意外中也屬於高危區域,兩者的受傷率分別為13%。意外發生時,車手往往會本能用手撐地,導致手掌骨折、擦傷或關節損傷。腳踝和腳掌剛暴露車側,如果未穿戴騎行靴,萬一被捲入車輪、撞擊地面或被夾,有機會造成嚴重骨折或肌肉撕裂。專業的手套和騎行靴往往可以提供有效保護,提供供緩衝的保護殼或滑行墊,保護脆弱關節。
頭部在事故中也有10%的受傷機率。意外中頭部撞擊地面的情況仍然常見,特別是在車手失去平衡或被拋出車外時。如果頭盔的質量不佳或沒有緊扣,頭盔有可能飛脫或遭受劇烈撞擊導致顱骨骨折、腦震盪等。選擇符合安全標準,甚至更高品質的頭盔至關重要,而且必須正確佩戴。
最後,胸口等身軀位置在意外中也有10%的受傷機率,最常見是迎面撞擊。當電單車與其他車輛或障礙物發生碰撞,車手的胸口往往會直接撞向車把或其他硬物,導致肋骨骨折或內臟受損。佩戴胸甲等防護裝備可以在撞擊時提供保護,減少胸腔和重要器官的受傷。
數據提醒我們,電單車手在意外中身體每個部位都可能受到傷害,是否穿戴完整的保護裝備,型格及方便不應該是考慮的理由,而是保護自身安全的基本原則,整裝待發是每位車手對自己的責任。頭盔王門市備有數以千款來自世界各地名牌廠商的電單車用品,價錢豐儉由人,歡迎親臨門市或到網店選購合適裝備。
全罩頭盔:保護頭部、臉部和上顎,避免嚴重的頭部創傷
電單車手套:防止手部受傷,增加抓握力和保護能力
網甲:保護手肘、膊頭、前臂、胸口和腹部,減少骨折和內臟損傷的可能
防摔褲:小腿、手肘及前臂的受傷機率
電單車靴:保護腳掌和腳踝,提供支撐和防撞功能